【好书推荐】《知行八谈:顶线与底线》
日期:2022-09-01 10:05:52  发布人:

孔子《义利》曰:“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,知其可为而为之,知其不可为而不为,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!”这里的“道”,正是“顶线”和“底线”的“可为”与“不可为”。

顶线,是人生的最高标准,是道德、是楷模。底线,是人生的最低限度,是规范、是法律、是行为自律的不为和坚守。对为官者而言,顶线是想干事、干成事;底线是不出事,不触法律红线。触摸顶线,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;突破底线,是付出代价的自我毁灭。

顶线是忠诚勤勉、堪称极致的做事精神。有人说“高调做事,低调做人”,这里的“高调”就是对做事的一种顶线追求。“臣心一片磁针石,不指南方不肯休”是对收复山河的顶线追求;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是对责任与忠诚的顶线追求;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是对完美诗赋的顶线追求。被誉为“教授中的教授”的国学大师陈寅恪,精通十多国文字,在历史学、宗教学、语言学、考据学、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都有极高造诣。他有三不讲:书上有的不讲,别人讲过的不讲,自己讲过的不讲。论从己出,不重复别人,也不重复自己,这是对学术的顶线追求。

顶线是不欺暗室的内心自律。汉代刘向《列女传·卫灵夫人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,卫灵公与夫人在深夜听到远处传来隆隆的车马声,到宫殿门口,声音却停止了,过了一会儿,声音又响起并渐渐远去。卫灵公问夫人:“知道这是什么人吗?”夫人回答:“这一定是蘧伯玉。”卫灵公又问:“你怎么知道?”夫人回答:“我听说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,此人仁而有智,对上恭敬,他不会因暗中无人而废礼,所以我料定是他。”卫灵公派人调查,果然是蘧伯玉。在无人知晓的深夜,仍能严于律己,这种不求人知,不做表面文章,做该做应做之事,正是对德行的顶线追求。

有顶线,必有底线,如同有天必有地。在圣人贤士追求顶线的同时,世间凡人恪守的必是底线,人类历史长河沿着顶线与底线的堤岸浩浩荡荡奔腾不息。

底线有高低,境界有不同。介子推鄙弃富贵、舍生赴义,那是他用生命恪守的精神底线。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早年逃亡,忠心护主的介子推“割股充饥”救重耳。当重耳结束19 年的逃亡生涯,成为至尊至贵的晋文公时,介子推却隐居绵山“不言禄”。为逼介子推出山受封,晋文公火烧绵山。大火过后,在一棵烧焦的柳树旁发现介子推母子的尸身。晋文公悲痛万分,遂将这天定为“寒食节”,家家户户禁烟火,并将这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,每天望着它叹道:“悲哉足下!”从此,“足下”便成为一种尊称。

伯夷、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。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叔齐为继承人。孤竹君死后,叔齐让位给伯夷,伯夷不受,叔齐也不愿继位。周武王伐纣,二人扣马谏阻。武王灭商后,他们耻食周粟,采薇而食,饿死于首阳山。

介子推“士甘焚死不公侯”的底线坚守,伯夷、叔齐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”宁死不食周粟的底线坚守,以及历代无数仁人志士、英雄豪杰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底线坚守,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典范。鲁迅先生讲,“我们自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……”这些坚守底线、追求顶线的人构成了“中国的脊梁”。

顶线有高低,顶线可以无限高;底线有高低,但底线不能无限低。底线是顶线之下,退守一线、二线、三线之后,退无可退的最后一道防线。如同在大庭广众之下脱了一件外套、一件毛衣、一件内衣之后不能再脱的最后一条内裤。底线是最低标准,是最后的坚守。鲁迅在《书信·致曹聚仁》中有一段话:“一个人应尽可能地做一些既利人又利己的事;若不能,则尽量做一些利己却不损人的事;若还行不通,则做一些虽损人但利己的事;只有损人而不利己的事,我是坚决反对的。”当然这段话有其特定的时代和语境,但这也说明,一个人做事总是要有其最后的底线的。你可以忍受贫穷,但不能背叛人格;可以追求财富,但不能杀人越货;可以发表意见,但不能搬弄是非;可以不做善人,但不能为非作歹;可以不做君子,但不能去做小人;可以容忍邋遢,但不能容忍颓废;可以没有学位,但不能没有品位;可以率性而为,但不能纵欲无度;可以不说感谢,但不能不懂感恩。

2017622日,杭州保姆纵火案夺去朱小贞母子四条人命,举国震惊,然而林家对待保姆、犯罪嫌疑人莫焕晶可是一直“非常好,像一家人”。而且此前,莫焕晶还以老家盖房的名义向林家借了十余万元。就是这样,莫焕晶的极端欲望之下,林家人的善,终究没有抵住她一心迷恋赌博、想放火再灭火立功借钱的恶。尊重和悲悯他人的生命,不仅是法律的底线,也是人性和道德的底线,莫焕晶必将受到法律和道义的严惩。

底线应是最起码的行为准则,是逾越之后必付出巨大代价的最后屏障。白岩松曾说:“说真话是全世界几百年以来新闻最基本的底线,从来就不是上线。就比如,你永远不能夸别人不偷东西便是好人。”在参加各种颁奖典礼前,当白岩松问:“为何把奖给我呢?”对方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:“你说真话,坚持新闻理想啊。”“说真话”竟成为获奖的理由,底线变成了顶线。

当公理和常识因为“物以稀为贵”而升为顶线,成为标杆和榜样的时候,人们对底线的要求就注定一低再低、节节后退。当代儒学学者蒋庆表示:“底线价值不是高级价值。一个社会没有底线价值固然不行,但是只有法治没有道德的话,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冷冰冰的、利害计较的、大家都是小人的、人不堪居住的社会。”

然而,有些底线却是越低越好。比如幸福的底线、物欲的底线、富贵的底线、名利的底线、抱怨的底线、攀比的底线,等等。这样的底线越低,心情越晴朗,幸福感反而越高。亦如颜回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也”。

孔子周游列国到泰山时,看到了快乐的隐士荣启期。当时,荣启期正无忧无虑地在郊外散步,身上随意裹了一张鹿皮,腰上随便系了一根麻绳,抚琴而歌,且歌且行。孔子问他为啥这么高兴,荣启期回答说:“我快乐的内容很多。天生万物,以人为贵,我有幸为人,一乐也;男尊女卑,以男为贵,我幸为男,二乐也;有人胎死腹中,有人夭于襁褓,我行年九十,三乐也。穷,但我有音乐和书籍,当何忧哉?”这就是隐者高士荣启期,把快乐底线、幸福熔点,降得很低很低,而他的精神和心情却如万里晴空,没有一丝阴霾。

然而,为官者对德行、自律的底线要求却是越高越好。明代思想家薛瑄把廉洁从政分为三个层次:“见理明而不妄取,无所为而然,上也;尚名节而不苟取,狷介之士,其次也;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,则勉强而然,斯又其次也。”《孙子兵法》曰:“求其上,得其中;求其中,得其下;求其下,必败。”如果为官者的底线只是遵纪守法,那么很容易底线失守,一不留神,难免会“忽喇喇似大厦倾,昏惨惨似灯将尽。呀!一场欢喜忽悲辛”。

为官者底线“求其上,得其中”,才会发挥“政者,正也,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”的社会风向标的表率作用。季康子曾问孔子,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,怎么样?孔子对曰:“子为政,焉用杀?子欲善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,风;小人之德,草。草上之风,必偃。”意思是说,您治理政事,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昵?您只要想行善,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。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,在下者的品德好比草,风吹到草上,草就必定跟着倒。所谓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也是这个道理。为官者“求其上”,调高自己的为官底线,才能标高社会底线的高度。

东汉时期会稽太守刘宠离任时,所属山阴县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相赠,刘宠婉言谢绝,最终因盛情难却,只好接受一钱。时人赞誉刘宠为“一钱太守”。东莱太守杨震经过管辖地昌邑县时,县令王密送去十金,并说“暮夜无知者”。杨震坚决拒受,说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,何谓无知?”人们因此称他为“四知太守”。南阳太守羊续爱吃鲜鱼,有个府丞听说后,送去两条大鲤鱼,羊续不肯接受。但那府丞老于世故,不辞而别,羊续只好将鲤鱼挂在门前,警戒那些来送礼的人。因此,人称“悬鱼太守”。三国时期魏国寿春县令时苗,出入坐黄牛车。离任时将黄牛生下的一头牛犊留下,说牛犊是他在任时生下的,不应该带走。自此,人称“留犊县令”。

为官者坚守德行、自律的高标准底线,既是一种表率,更是一种自保。战国时期,公孙仪是鲁穆公的宰相,他有一个爱好,就是特别喜欢吃鱼。于是想求他办事的人纷纷送鱼上门,却都被一口回绝。他的弟子很不理解:“您素来酷爱吃鱼,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鱼呢?”公孙仪说:“吃几条鱼固然微不足道,但假如我收了别人送来的鱼,就要迁就于他,就会贪赃枉法,就会被罢相。那时,我再想吃鱼,这些人绝不可能送了,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,倒还可以安稳地做宰相,自己能够经常买鱼来吃。”

央视原著名主持人张泉灵曾发“挣有数的钱,过有底线的生活,做有分寸的事”之感,其间大有独善其身之慨。面对一些底线的沉沦与失守,仅仅是“求其中”的独善其身、自清自保难免消极。在此,不妨“取乎其上”与诸君共勉:挣干干净净的钱,做清清白白的人,过有滋有味的生活,做有为有守的事,当有为有位的官。

▍感悟小语>>>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顶线底线,莫道君无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见仁见智见贤,固守人生底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潮起潮落,且看云舒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有度有方有圆,笑看风光无限。

核发:0 点击数: 收藏本页
分享到
相关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