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好书推荐】《知行八谈:善于学习,终身受益》
日期:2024-03-01 11:48:34  发布人:

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。信仰如灯塔,给人指明前进方向。梁启超说:“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,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。”一个崇尚读书、勤学善谋的民族必然勇于在百折不挠中频奏凯歌、屹立于强者之林;一个志存高远、勤思敏行的团队必然敢于在艰难困顿里背负使命、谱写壮美诗篇。所以,要谨记“有关家国书常读,无益身心事莫为”“天下良谋读与耕,世间善事忠和孝”“男儿欲遂平生志,五经勤向窗前读”“日月两轮天地眼,读书万卷圣贤心”的古训。

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严肃指出:“有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、碌碌无为,不愿学;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、忙于事务,不勤学;有些党员干部装点门面、走走形式,不真学;有些党员干部心浮气躁、浅尝辄止,不深学;有些党员干部食而不化、学用脱节,不善学。”习近平“五不”干部的痛批入木三分,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党员干部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良风气,戳到了他们的脊梁骨!只有把学习当作信仰,才能把学习为一种使命、一种动力、一种精神追求,才能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坚定性,才能真信、真学、真悟、真用,才能“风声、雨声、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、国家、天下事,事事关心”,从而学得更加自觉、更加扎实、更加有效。

让学习成为一种追求。读书学习之益,正如培根《谈读书》中所说:“读书足以怡情,足以傅彩,足以长才。”在《论语》中学习智慧的思考;在历史中感悟左宗棠的“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”,咀嚼“勤学如春起之苗,不见其增,日有所长;辍学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损,日有所亏”的深刻,铭记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”的古训。

宁可食无肉,不可读无书。莎士比亚有言:“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。生活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;智慧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。”作家刘白羽这样描述爱书的情状:“我爱书,我常常站在书架前,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,一个浩瀚的海洋,一个苍茫的宇宙。”毛泽东有一则教诲:“有了学问,好比站在山上,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;没有学问,如在暗沟里走路,摸索不着,那会苦煞人。”人类最伟大的思想、最优秀的文明成果在书里,思想文化的传承靠学习。读书能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,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,使一个民族的品质得到优化、升华并形成传承的巨大力量。古语云:“治天下者先治己,治己者先治心。”治心养性,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。

让学习成为一种责任。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是社会进步的阶梯。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,是没有内涵的人;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民族,是没有前途的民族。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: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、道德境界、天地境界。一个人读书多了,就会超越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,达到道德境界、天地境界。进入这种境界后,就会养成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的大气,蓬勃向上、永不懈怠的朝气,光明磊落、刚正不阿的正气,与时俱进、开拓进取的锐气,淡泊名利、宁静致远的雅气;就会做到怀德自重、修身自省、清廉自警、正直自律。崇尚学习、勤于学习、善于学习,是适应新形势、新任务、新要求的重要保证。胡锦涛指出:“一个领导干部学习的勤奋程度,决定着他的思想深度。”习近平强调:“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,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。梦想从学习开始,事业从实践起步。”当今世界,知识信息快速更新,学习稍有懈怠,就会落伍。每个人都是一个圆,学习是半径,半径越大,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。

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。《汉书》云:“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。”养成了“习惯”也就化作为“自然”。人的一生中会养成很多习惯。好习惯,可以使人终身受益,拥有精彩人生;坏习惯,则使人如鬼魅附身,遗祸一生。培根曾说:

“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,它可以主宰人生。”孙中山曾自我总结:“我一生的嗜好,除了革命外,就是读书。我一天不读书,便不能生活。”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·詹姆斯有一段经典注释:“种下一种行为,收获一种习惯;种下一种习惯,收获一种性格;种下一种性格,收获一种命运。”我们应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,让读书成为一种自然,风吹浪打不动摇,不因工作繁忙而忽视,不因过程艰辛而放弃。

人,与书籍为伍才能创造世间奇迹,与墨香相伴才能玉成精彩人生。古往今来,凡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的人,大都备受社会推崇。宋代政治家、文学家欧阳修倡导利用“三上”的时间,即把“马上、枕上、厕上”的点滴时间用于学习。所以,要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,多一些阅读、少一些应酬,多一些思考、少一些空谈,成为理论学习上的“活字典”、工作中的“活档案”、与时俱进的“活电脑”。只有这样,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。

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。《格言联璧·齐家类》云:“至乐莫如读书,至要莫如教子。”宋代大臣倪思有一段高论:“松声,涧声,山禽声,夜虫声,鹤声,琴声,棋子落声,雨滴阶声,雪洒窗声,煎茶水声,皆声之至清者也。而读书声为最。”明朝顾宪成作名联: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”清代梁同书言:“至乐无声唯孝悌,太羹有味是诗书。”读书是件乐事,正所谓“得好友来如对月,有奇书读胜看花”。读书越多,思考的原始材料就越丰富;读书越细,越能启发灵感,引出新的想法,进而开启创造的闸门。读书是走向成功和人生幸福的最低成本投资。
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孔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习近平说:“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。”他认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,让人得到智慧启发,滋养浩然之气。2013年5月,习近平在同青年代表座谈时,曾以自己早年在梁家河的经历勉励大家:“上山放羊,我揣着书,把羊圈在山坡上,就开始看书。锄地到田头,开始休息一会儿时,我就拿出《新华字典》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,一点一滴积累。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。”

让学习成为一种时尚。追求时尚是人之天性。让学习成为一种时尚,就会大大激发自觉学习的动力、定力、毅力,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,一时学习为终生学习,强迫学习为自觉学习。让学习成为一种时尚,就会品味到“闲坐小窗夜读书,不知春去几多时”的味道。

犹太人被誉为“世界上最聪明的人”。只占世界人口0.2%的犹太人,获得了近30%诺贝尔奖,控制着全球60%以上财富,几乎在各领域都大师辈出,群星灿烂。犹太人并不觉得自己聪明,他们认为取得如此成就,大概是酷爱读书学习传统的丰厚回报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,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4本,居世界榜首!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,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。读书是以色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音乐、诗歌、文学、艺术如同水和粮食同样重要。据了解,以色列民众人均每年购买10~15本新书,街头的特色书店往往与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店、服装店比肩而立。“智慧比财富和地位更重要,学者远比富翁和国王伟大以色列人的阅读观。

开卷有益似明灯,最是书香能致远。一日不读书,心源如废井。宋代尤袤说:“饥读之以当肉,寒读之以当裘,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,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。”所以,有诗道:“心无俗虑精神爽,座有清谈智慧生”“吾当抽暇困苦学,处处逢人劝读书”。读万卷书,行千里路。学习没有终点,只有起点;没有毕业,只有毕生。

 

▍感悟小语>>>

人生有涯知无涯,学海泛舟逐朝霞。

书山有路勤为径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

核发:0 点击数: 收藏本页
分享到
相关链接